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
作者:admin 日期:2009-09-26
1 内存管理方法
内存管理主要包括内存分配和回收、地址变换、内存扩充、内存共享和保护等功能。
下面主要介绍连续分配存储管理、覆盖与交换技术以及页式与段式存储管理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1. 连续分配存储管理方式
连续分配是指为一个用户程序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连续分配有单一连续存储管理和分区式储管理两种方式。
(1)单一连续存储管理
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内存被分为两个区域:系统区和用户区。应用程序装入到用户区,可使用用户区全部空间。其特点是,最简单,适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CP/M和DOS 2.0以下就是采用此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易于管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对要求内存空间少的程序,造成内存浪费;程序全部装入,使得很少使用的程序部分也占用—定数量的内存。
(2)分区式存储管理
为了支持多道程序系统和分时系统,支持多个程序并发执行,引入了分区式存储管理。分区式存储管理是把内存分为一些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分区,操作系统占用其中一个分区,其余的分区由应用程序使用,每个应用程序占用一个或几个分区。分区式存储管理虽然可以支持并发,但难以进行内存分区的共享。
分区式存储管理引人了两个新的问题:内碎片和外碎片。前者是占用分区内未被利用的空间,后者是占用分区之间难以利用的空闲分区(通常是小空闲分区)。为实现分区式存储管理,操作系统应维护的数据结构为分区表或分区链表。表中各表项一般包括每个分区的起始地址、大小及状态(是否已分配)。
分区式存储管理常采用的一项技术就是内存紧缩(compaction):将各个占用分区向内存一端移动,然后将各个空闲分区合并成为一个空闲分区。这种技术在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灵活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对占用分区进行内存数据搬移占用CPU~t寸间;如果对占用分区中的程序进行“浮动”,则其重定位需要硬件支持。
1)固定分区(nxedpartitioning)。
固定式分区的特点是把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连续分区。分区大小可以相等:这种作法只适合于多个相同程序的并发执行(处理多个类型相同的对象)。分区大小也可以不等:有多个小分区、适量的中等分区以及少量的大分区。根据程序的大小,分配当前空闲的、适当大小的分区。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易于实现,开销小。缺点主要有两个:内碎片造成浪费;分区总数固定,限制了并发执行的程序数目。
2)动态分区(dynamic partitioning)。
动态分区的特点是动态创建分区:在装入程序时按其初始要求分配,或在其执行过程中通过系统调用进行分配或改变分区大小。与固定分区相比较其优点是:没有内碎片。但它却引入了另一种碎片——外碎片。动态分区的分区分配就是寻找某个空闲分区,其大小需大于或等于程序的要求。若是大于要求,则将该分区分割成两个分区,其中一个分区为要求的大小并标记为“占用”,而另一个分区为余下部分并标记为“空闲”。分区分配的先后次序通常是从内存低端到高端。动态分区的分区释放过程中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将相邻的空闲分区合并成一个大的空闲分区。
下面列出了几种常用的分区分配算法:
首先适配法(nrs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进行分配。该算法的分配和释放的时间性能较好,较大的空闲分区可以被保留在内存高端。但随着低端分区不断划分会产生较多小分区,每次分配时查找时间开销便会增大。
下次适配法(nex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上次分配的分区起查找(到最后{区时再从头开始},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进行分配。该算法的分配和释放的时间性能较好,使空闲分区分布得更均匀,但较大空闲分区不易保留。
最佳适配法(bes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其大小与要求相差最小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从个别来看,外碎片较小;但从整体来看,会形成较多外碎片优点是较大的空闲分区可以被保留。
最坏适配法(worst- 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最大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基本不留下小空闲分区,不易形成外碎片。但由于较大的空闲分区不被保留,当对内存需求较大的进程需要运行时,其要求不易被满足。
2.覆盖和交换技术
引入覆盖(overlay)技术的目标是在较小的可用内存中运行较大的程序。这种技术常用于多道程序系统之中,与分区式存储管理配合使用。覆盖技术的原理很简单,一个程序的几个代码段或数据段,按照时间先后来占用公共的内存空间。将程序必要部分(常用功能)的代码和数据常驻内存;可选部分(不常用功能)平时存放在外存(覆盖文件)中,在需要时才装入内存。不存在调用关系的模块不必同时装入到内存,从而可以相互覆盖。覆盖技术的缺点是编程时必须划分程序模块和确定程序模块之间的覆盖关系,增加编程复杂度;从外存装入覆盖文件,以时间延长换取空间节省。覆盖的实现方式有两种:以函数库方式实现或操作系统支持。
交换(swapping)技术在多个程序并发执行时,可以将暂时不能执行的程序送到外存中,从而获得空闲内存空间来装入新程序,或读人保存在外存中而处于就绪状态的程序。交换单位为整个进程的地址空间。交换技术常用于多道程序系统或小型分时系统中,与分区式存储管理配合使用又称作“对换”或“滚进/滚出”(roll-in/roll-out)。其优点之一是增加并发运行的程序数目,并给用户提供适当的响应时间;与覆盖技术相比交换技术另一个显著的优点是不影响程序结构。交换技术本身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对换人和换出的控制增加处理器开销;程序整个地址空间都进行对换,没有考虑执行过程中地址访问的统计特性。
3.页式和段式存储管理
在前面的几种存储管理方法中,为进程分配的空间是连续的,使用的地址都是物理地址。如果允许将一个进程分散到许多不连续的空间,就可以避免内存紧缩,减少碎片。基于这一思想,通过引入进程的逻辑地址,把进程地址空间与实际存储空间分离,增加存储管理的灵活性。地址空间和存储空间两个基本概念的定义如下:
地址空间:将源程序经过编译后得到的目标程序,存在于它所限定的地址范围内,这个范围称为地址空间。地址空间是逻辑地址的集合。
存储空间:指主存中一系列存储信息的物理单元的集合,这些单元的编号称为物理地址存储空间是物理地址的集合。
根据分配时所采用的基本单位不同,可将离散分配的管理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段式存储管理和段页式存储管理。其中段页式存储管理是前两种结合的产物。
(1)页式存储管理
1)基本原理。将程序的逻辑地址空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page),而物理内存划分为同样大小的页框(pageframe)。程序加载时,可将任意一页放人内存中任意一个页框,这些页框不必连续,从而实现了离散分配。该方法需要CPU的硬件支持,来实现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间的映射。在页式存储管理方式中地址结构由两部构成,前一部分是页号,后一部分为页内地址,如图4-2所示。
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没有外碎片,每个内碎片不超过页大比前面所讨论的几种管理方式的最大进步是,一个程序不必连续存放。这样就便于改变程序占用空间的大小(主要指随着程序运行,动态生成的数据增多,所要求的地址空间相应增长)。缺点是仍旧要求程序全部装入内存,没有足够的内存,程序就不能执行。
2)页式管理的数据结构。在页式系统中进程建立时,操作系统为进程中所有的页分配页框。当进程撤销时收回所有分配给它的页框。在程序的运行期间,如果允许进程动态地申请空间,操作系统还要为进程申请的空间分配物理页框。操作系统为了完成这些功能,必须记录系统内存中
实际的页框使用情况。操作系统还要在进程切换时,正确地切换两个不同的进程地址空间到物理内存空间的映射。这就要求操作系统要记录每个进程页表的相关信息。为了完成上述的功能,—个页式系统中,一般要采用如下的数据结构。
进程页表:完成逻辑页号(本进程的地址空间)到物理页面号(实际内存空间)的映射。
每个进程有一个页表,描述该进程占用的物理页面及逻辑排列顺序。
物理页面表:整个系统有一个物理页面表,描述物理内存空间的分配使用状况,其数据结构可采用位示图和空闲页链表。
请求表:整个系统有一个请求表,描述系统内各个进程页表的位置和大小,用于地址转换也可以结合到各进程的PCB(进程控制块)里。
3)页式管理地址变换
在页式系统中,指令所给出的地址分为两部分:逻辑页号和页内地址。CPU中的内存管理单元(MMU)按逻辑页号通过查进程页表得到物理页框号,将物理页框号与页内地址相加形成物理地址(见图4-3)。上述过程通常由处理器的硬件直接完成,不需要软件参与。通常,操作系统只需在进程切换时,把进程页表的首地址装入处理器特定的寄存器中即可。一般来说,页表存储在主存之中。这样处理器每访问一个在内存中的操作数,就要访问两次内存。第一次用来查找页表将操作数的逻辑地址变换为物理地址;第二次完成真正的读写操作。这样做时间上耗费严重。为缩短查找时间,可以将页表从内存装入CPU内部的关联存储器(例如,快表)中,实现按内容查找。此时的地址变换过程是:在CPU给出有效地址后,由地址变换机构自动将页号送人快表,并将此页号与快表中的所有页号进行比较,而且这种比较是同时进行的。若其中有与此相匹配的页号,表示要访问的页的页表项在快表中。于是可直接读出该页所对应的物理页号,这样就无需访问内存中的页表。由于关联存储器的访问速度比内存的访问速度快得多。
(2)段式存储管理
1)基本原理。
在段式存储管理中,将程序的地址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段(segment),这样每个进程有一个二维的地址空间。在前面所介绍的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系统为整个进程分配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而在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则为每个段分配一个连续的分区,而进程中的各个段可以不连续地存放在内存的不同分区中。程序加载时,操作系统为所有段分配其所需内存,这些段不必连续,物理内存的管理采用动态分区的管理方法。在为某个段分配物理内存时,可以采用首先适配法、下次适配法、最佳适配法等方法。在回收某个段所占用的空间时,要注意将收回的空间与其相邻的空间合并。段式存储管理也需要硬件支持,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程序通过分段划分为多个模块,如代码段、数据段、共享段。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分别编写和编译源程序的一个文件,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段采取不同的保护,也可以按段为单位来进行共享。总的来说,段式存储管理的优点是:没有内碎片,外碎片可以通过内存紧缩来消除;便于实现内存共享。缺点与页式存储管理的缺点相同,进程必须全部装入内存。
2)段式管理的数据结构。
为了实现段式管理,操作系统需要如下的数据结构来实现进程的地址空间到物理内存空间的映射,并跟踪物理内存的使用情况,以便在装入新的段的时候,合理地分配内存空间。
·进程段表:描述组成进程地址空间的各段,可以是指向系统段表中表项的索引。每段有段基址(baseaddress)。
·系统段表:系统所有占用段。
·空闲段表:内存中所有空闲段,可以结合到系统段表中。
3)段式管理的地址变换。
在段式管理系统中,整个进程的地址空间是二维的,即其逻辑地址由段号和段内地址两部分组成。为了完成进程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处理器会查找内存中的段表,由段号得到段的首地址,加上段内地址,得到实际的物理地址(见图4—4)。这个过程也是由处理器的硬件直接完成的,操作系统只需在进程切换时,将进程段表的首地址装入处理器的特定寄存器当中。这个寄存器一般被称作段表地址寄存器。
4.页式和段式系统的区别
页式和段式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采用离散分配方式,且都通过地址映射机构来实现地址变换。但概念上两者也有很多区别,主要表现在:
·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分页是为了实现离散分配方式,以减少内存的外零头,提高内存的利用率。或者说,分页仅仅是由于系统管理的需要,而不是用户的需要。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它含有一组其意义相对完整的信息。分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决定,把逻辑地址划分为页号和页内地址两部分,是由机器硬件实现的。段的长度不固定,且决定于用户所编写的程序,通常由编译系统在对源程序进行编译时根据信息的性质来划分。
·页式系统地址空间是一维的,即单一的线性地址空间,程序员只需利用一个标识符,即可表示一个地址。分段的作业地址空间是二维的,程序员在标识一个地址时,既需给出段名,又需给出段内地址。
内存管理主要包括内存分配和回收、地址变换、内存扩充、内存共享和保护等功能。
下面主要介绍连续分配存储管理、覆盖与交换技术以及页式与段式存储管理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1. 连续分配存储管理方式
连续分配是指为一个用户程序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连续分配有单一连续存储管理和分区式储管理两种方式。
(1)单一连续存储管理
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内存被分为两个区域:系统区和用户区。应用程序装入到用户区,可使用用户区全部空间。其特点是,最简单,适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CP/M和DOS 2.0以下就是采用此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易于管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对要求内存空间少的程序,造成内存浪费;程序全部装入,使得很少使用的程序部分也占用—定数量的内存。
(2)分区式存储管理
为了支持多道程序系统和分时系统,支持多个程序并发执行,引入了分区式存储管理。分区式存储管理是把内存分为一些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分区,操作系统占用其中一个分区,其余的分区由应用程序使用,每个应用程序占用一个或几个分区。分区式存储管理虽然可以支持并发,但难以进行内存分区的共享。
分区式存储管理引人了两个新的问题:内碎片和外碎片。前者是占用分区内未被利用的空间,后者是占用分区之间难以利用的空闲分区(通常是小空闲分区)。为实现分区式存储管理,操作系统应维护的数据结构为分区表或分区链表。表中各表项一般包括每个分区的起始地址、大小及状态(是否已分配)。
分区式存储管理常采用的一项技术就是内存紧缩(compaction):将各个占用分区向内存一端移动,然后将各个空闲分区合并成为一个空闲分区。这种技术在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灵活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对占用分区进行内存数据搬移占用CPU~t寸间;如果对占用分区中的程序进行“浮动”,则其重定位需要硬件支持。
1)固定分区(nxedpartitioning)。
固定式分区的特点是把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连续分区。分区大小可以相等:这种作法只适合于多个相同程序的并发执行(处理多个类型相同的对象)。分区大小也可以不等:有多个小分区、适量的中等分区以及少量的大分区。根据程序的大小,分配当前空闲的、适当大小的分区。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易于实现,开销小。缺点主要有两个:内碎片造成浪费;分区总数固定,限制了并发执行的程序数目。
2)动态分区(dynamic partitioning)。
动态分区的特点是动态创建分区:在装入程序时按其初始要求分配,或在其执行过程中通过系统调用进行分配或改变分区大小。与固定分区相比较其优点是:没有内碎片。但它却引入了另一种碎片——外碎片。动态分区的分区分配就是寻找某个空闲分区,其大小需大于或等于程序的要求。若是大于要求,则将该分区分割成两个分区,其中一个分区为要求的大小并标记为“占用”,而另一个分区为余下部分并标记为“空闲”。分区分配的先后次序通常是从内存低端到高端。动态分区的分区释放过程中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将相邻的空闲分区合并成一个大的空闲分区。
下面列出了几种常用的分区分配算法:
首先适配法(nrs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进行分配。该算法的分配和释放的时间性能较好,较大的空闲分区可以被保留在内存高端。但随着低端分区不断划分会产生较多小分区,每次分配时查找时间开销便会增大。
下次适配法(nex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上次分配的分区起查找(到最后{区时再从头开始},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进行分配。该算法的分配和释放的时间性能较好,使空闲分区分布得更均匀,但较大空闲分区不易保留。
最佳适配法(bes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其大小与要求相差最小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从个别来看,外碎片较小;但从整体来看,会形成较多外碎片优点是较大的空闲分区可以被保留。
最坏适配法(worst- 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最大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基本不留下小空闲分区,不易形成外碎片。但由于较大的空闲分区不被保留,当对内存需求较大的进程需要运行时,其要求不易被满足。
2.覆盖和交换技术
引入覆盖(overlay)技术的目标是在较小的可用内存中运行较大的程序。这种技术常用于多道程序系统之中,与分区式存储管理配合使用。覆盖技术的原理很简单,一个程序的几个代码段或数据段,按照时间先后来占用公共的内存空间。将程序必要部分(常用功能)的代码和数据常驻内存;可选部分(不常用功能)平时存放在外存(覆盖文件)中,在需要时才装入内存。不存在调用关系的模块不必同时装入到内存,从而可以相互覆盖。覆盖技术的缺点是编程时必须划分程序模块和确定程序模块之间的覆盖关系,增加编程复杂度;从外存装入覆盖文件,以时间延长换取空间节省。覆盖的实现方式有两种:以函数库方式实现或操作系统支持。
交换(swapping)技术在多个程序并发执行时,可以将暂时不能执行的程序送到外存中,从而获得空闲内存空间来装入新程序,或读人保存在外存中而处于就绪状态的程序。交换单位为整个进程的地址空间。交换技术常用于多道程序系统或小型分时系统中,与分区式存储管理配合使用又称作“对换”或“滚进/滚出”(roll-in/roll-out)。其优点之一是增加并发运行的程序数目,并给用户提供适当的响应时间;与覆盖技术相比交换技术另一个显著的优点是不影响程序结构。交换技术本身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对换人和换出的控制增加处理器开销;程序整个地址空间都进行对换,没有考虑执行过程中地址访问的统计特性。
3.页式和段式存储管理
在前面的几种存储管理方法中,为进程分配的空间是连续的,使用的地址都是物理地址。如果允许将一个进程分散到许多不连续的空间,就可以避免内存紧缩,减少碎片。基于这一思想,通过引入进程的逻辑地址,把进程地址空间与实际存储空间分离,增加存储管理的灵活性。地址空间和存储空间两个基本概念的定义如下:
地址空间:将源程序经过编译后得到的目标程序,存在于它所限定的地址范围内,这个范围称为地址空间。地址空间是逻辑地址的集合。
存储空间:指主存中一系列存储信息的物理单元的集合,这些单元的编号称为物理地址存储空间是物理地址的集合。
根据分配时所采用的基本单位不同,可将离散分配的管理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段式存储管理和段页式存储管理。其中段页式存储管理是前两种结合的产物。
(1)页式存储管理
1)基本原理。将程序的逻辑地址空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page),而物理内存划分为同样大小的页框(pageframe)。程序加载时,可将任意一页放人内存中任意一个页框,这些页框不必连续,从而实现了离散分配。该方法需要CPU的硬件支持,来实现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间的映射。在页式存储管理方式中地址结构由两部构成,前一部分是页号,后一部分为页内地址,如图4-2所示。
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没有外碎片,每个内碎片不超过页大比前面所讨论的几种管理方式的最大进步是,一个程序不必连续存放。这样就便于改变程序占用空间的大小(主要指随着程序运行,动态生成的数据增多,所要求的地址空间相应增长)。缺点是仍旧要求程序全部装入内存,没有足够的内存,程序就不能执行。
2)页式管理的数据结构。在页式系统中进程建立时,操作系统为进程中所有的页分配页框。当进程撤销时收回所有分配给它的页框。在程序的运行期间,如果允许进程动态地申请空间,操作系统还要为进程申请的空间分配物理页框。操作系统为了完成这些功能,必须记录系统内存中
实际的页框使用情况。操作系统还要在进程切换时,正确地切换两个不同的进程地址空间到物理内存空间的映射。这就要求操作系统要记录每个进程页表的相关信息。为了完成上述的功能,—个页式系统中,一般要采用如下的数据结构。
进程页表:完成逻辑页号(本进程的地址空间)到物理页面号(实际内存空间)的映射。
每个进程有一个页表,描述该进程占用的物理页面及逻辑排列顺序。
物理页面表:整个系统有一个物理页面表,描述物理内存空间的分配使用状况,其数据结构可采用位示图和空闲页链表。
请求表:整个系统有一个请求表,描述系统内各个进程页表的位置和大小,用于地址转换也可以结合到各进程的PCB(进程控制块)里。
3)页式管理地址变换
在页式系统中,指令所给出的地址分为两部分:逻辑页号和页内地址。CPU中的内存管理单元(MMU)按逻辑页号通过查进程页表得到物理页框号,将物理页框号与页内地址相加形成物理地址(见图4-3)。上述过程通常由处理器的硬件直接完成,不需要软件参与。通常,操作系统只需在进程切换时,把进程页表的首地址装入处理器特定的寄存器中即可。一般来说,页表存储在主存之中。这样处理器每访问一个在内存中的操作数,就要访问两次内存。第一次用来查找页表将操作数的逻辑地址变换为物理地址;第二次完成真正的读写操作。这样做时间上耗费严重。为缩短查找时间,可以将页表从内存装入CPU内部的关联存储器(例如,快表)中,实现按内容查找。此时的地址变换过程是:在CPU给出有效地址后,由地址变换机构自动将页号送人快表,并将此页号与快表中的所有页号进行比较,而且这种比较是同时进行的。若其中有与此相匹配的页号,表示要访问的页的页表项在快表中。于是可直接读出该页所对应的物理页号,这样就无需访问内存中的页表。由于关联存储器的访问速度比内存的访问速度快得多。
(2)段式存储管理
1)基本原理。
在段式存储管理中,将程序的地址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段(segment),这样每个进程有一个二维的地址空间。在前面所介绍的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系统为整个进程分配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而在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则为每个段分配一个连续的分区,而进程中的各个段可以不连续地存放在内存的不同分区中。程序加载时,操作系统为所有段分配其所需内存,这些段不必连续,物理内存的管理采用动态分区的管理方法。在为某个段分配物理内存时,可以采用首先适配法、下次适配法、最佳适配法等方法。在回收某个段所占用的空间时,要注意将收回的空间与其相邻的空间合并。段式存储管理也需要硬件支持,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程序通过分段划分为多个模块,如代码段、数据段、共享段。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分别编写和编译源程序的一个文件,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段采取不同的保护,也可以按段为单位来进行共享。总的来说,段式存储管理的优点是:没有内碎片,外碎片可以通过内存紧缩来消除;便于实现内存共享。缺点与页式存储管理的缺点相同,进程必须全部装入内存。
2)段式管理的数据结构。
为了实现段式管理,操作系统需要如下的数据结构来实现进程的地址空间到物理内存空间的映射,并跟踪物理内存的使用情况,以便在装入新的段的时候,合理地分配内存空间。
·进程段表:描述组成进程地址空间的各段,可以是指向系统段表中表项的索引。每段有段基址(baseaddress)。
·系统段表:系统所有占用段。
·空闲段表:内存中所有空闲段,可以结合到系统段表中。
3)段式管理的地址变换。
在段式管理系统中,整个进程的地址空间是二维的,即其逻辑地址由段号和段内地址两部分组成。为了完成进程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处理器会查找内存中的段表,由段号得到段的首地址,加上段内地址,得到实际的物理地址(见图4—4)。这个过程也是由处理器的硬件直接完成的,操作系统只需在进程切换时,将进程段表的首地址装入处理器的特定寄存器当中。这个寄存器一般被称作段表地址寄存器。
4.页式和段式系统的区别
页式和段式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采用离散分配方式,且都通过地址映射机构来实现地址变换。但概念上两者也有很多区别,主要表现在:
·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分页是为了实现离散分配方式,以减少内存的外零头,提高内存的利用率。或者说,分页仅仅是由于系统管理的需要,而不是用户的需要。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它含有一组其意义相对完整的信息。分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决定,把逻辑地址划分为页号和页内地址两部分,是由机器硬件实现的。段的长度不固定,且决定于用户所编写的程序,通常由编译系统在对源程序进行编译时根据信息的性质来划分。
·页式系统地址空间是一维的,即单一的线性地址空间,程序员只需利用一个标识符,即可表示一个地址。分段的作业地址空间是二维的,程序员在标识一个地址时,既需给出段名,又需给出段内地址。
评论: 0 | 查看次数: 7099